设为首页
收藏本站
切换到窄版
登录
立即注册
搜索
搜索
本版
帖子
用户
论坛
BBS
伯乐论坛网
»
论坛
›
伯乐论坛网
›
七星彩
›
最后的木榨油坊,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
返回列表
查看:
88
|
回复:
0
最后的木榨油坊,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
[复制链接]
扫保护伞除黑恶
扫保护伞除黑恶
当前离线
积分
4
1
主题
4
帖子
4
积分
新手上路
新手上路, 积分 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 积分
新手上路, 积分 4, 距离下一级还需 46 积分
积分
4
发消息
发表于 2022-11-29 15:33:13
|
显示全部楼层
|
阅读模式
会同县朗江镇最后一个木榨油坊,村民抬起撞杆将茶油榨出。图/卢七星
爱吃的人不少,
注意到用什么油的却不多。
也只有汪曾祺,
炒个青菜也认为
“用猪油火爆,慎用酱油,
起锅时一般不烹水或烹水极少,
不盖锅或盖锅时间甚短。
这样炒出来的青菜不失菜味,
且不变色,视之犹如从园中初摘出来一样”。
这种看法与袁枚在
《随园食单》说过的话一致:
“炒青菜须用荤油,炒荤菜当用素油。”
众人皆知湖南人爱吃辣椒,却少有人注意到湖南人对茶油的消耗也是首位的。而无论从产量还是日用上看,茶油都有着比辣椒要更加久远的栽培、加工史,对于无辣不欢的湖南人而言,茶油成为了久被忽略的生活底色。
会同县朗江镇传统榨油坊内,村民抬起撞杆将茶油榨出。图/卢七星▼
茶油,在湖南的乡村极常见。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,其实有其深远的地理逻辑。
湖南深居内陆,地理位置偏南,广阔富饶的低地丘陵十分适合油茶树种的栽培。
事实上,对于一直以来被常绿阔叶林覆盖的湖南来说,油茶这种低矮的小乔木,与柑橘属的小乔木一样,同样发源于此。
01.
湖南人吃的茶油不比辣椒少
没有人怀疑辣椒在湖南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,从传统湘菜的菜肴中即可看出辣椒的分量,如剁椒鱼头、辣椒炒肉等。
湖南人选择接受辣椒,大约与深处马蹄型的内陆气候有关,湿润以及多雨的冬季,让本来咸淡不合的胃口提不起劲头。
辣椒仿佛是情绪激发剂,一扫这种阴雨天带来的烦闷之感,辣得过瘾,甚至浑身发汗,也就暂时忘掉了湿冷的烦恼了。
佘林的榨油作坊每年会运作一个月左右,每天可榨取1000斤茶油,收取村民500元的加工费用。图/卢七星▼
都说辣椒塑造了湖南人的性格,这种“蛮霸”的脾性确实与爱吃辣椒有关。而要说到茶油在湖南人性格中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,大家似乎又找不到一个好证据来。
事实上,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少注意自己该吃哪种油,往往是哪种油便宜吃哪种油,而且油的味道大多被辣椒或者酸菜的味道掩埋,茶油的清香味道反而淡出人们的意识了。
朗江镇老榨油作坊已经是湘西南极少在用的一座传统榨油坊了,随着现代多样化的加工手段,传统榨油的技术与人力都将慢慢失传。图/卢七星▼
而且在日渐提倡饮食健康的当下,曾经作为乡野之物的茶油,摇身一变成为油中贵族。
由于茶油所含油酸较高,营养十分丰富,甚至可以与橄榄油一较高下,所以也就成为高档食用油。
加之茶籽的含油量低,榨取技术复杂等,茶油已日渐退出湖南人的餐饮日常,而成为展销外卖的走俏商品。
榨膛内戳子。图/卢七星▼
它的“去草根”化,着实让现在依然在食用茶油的乡野村民感到诧异。即使是居住在湘西南通道县张里村的一位侗族村民,也日渐认识到自己山头上结的茶籽越来越金贵了。
以前作为日用品的食用油,现在可以卖到每斤80元的价格,而且有众多的广州油商跑到通道寻找年老的油茶树,并以树龄的大小来判断该地榨取茶油的质量与价格。
一时间,关于茶油的养生效应又高涨起来,让湘南数个油茶种植大县抢夺“茶油之乡”的美誉。
古法榨油第一步是将茶籽焙干,这一过程需要不间断的烘烤24个小时,直到水分全部脱出。图/卢七星▼
这种从草根到地方名片的历史翻转,与日渐兴起的土食主义、餐桌健康是分不开的。
湖南人爱不爱吃茶油呢?这似乎是肯定的。因为在缺乏食用油的年代,能够端到农民餐桌上的菜肴本来就不多,而结合湖南多山的地理格局,在油菜、大豆等未在湖南取得广饶的种植面积之前,山民以茶油烹饪三餐应是合情合理的。
桐油用来点灯,茶油用来炒菜,这大约是生活在丘陵低地上的湖南人最自然的选择。
焙干后的茶籽用机械碾成粉末后,进行蒸馏。图/卢七星▼
湘菜的香也是与茶油有关的。湘菜研究者江异就认为,新中国成立前长沙餐馆内主食荤油与素油。荤油就是猪油,素油就是茶油。
联系到湖南在民国时期(见1934年湖南经济研究所有关桐茶油经济报告)已是茶油产量第一,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食用量,茶油与桐油一起支撑着湖南众多地域的经济、生活基础。
沅水流域的众多古镇与桐茶油的贸易也不无瓜葛,就连时常漂泊在沅江上的沈从文也注意到沿江树立的众多榨油坊,这些传统木榨作坊的数量,与当地桐茶油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。
碾成粉末的茶籽,准备入炸膛榨油。图/卢七星▼
“祖庵菜中凡是要过大油的都是用茶油煎炸”,江异回忆说。新中国成立前,现在市场上大宗油类如大豆油、菜籽油或调和油都没有进入长沙市场。
那个时候清香透亮的糖油粑粑是用茶油煎炸的,连“闻起来臭,吃起来香”的火宫殿臭豆腐,也淡淡的透着茶香味。
“茶油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,而且不起烟,是菜籽油没有办法比的。”江异说,“而且茶籽生于山地上,出油率不高,榨制方法颇费人力,有一番乡土感念,湘菜中的上品菜肴都需要它的助力才行。”
都说湘菜无辣不欢,湖南人丢不开辣椒,其实真正长时间丢不掉的,是一滴茶油的清香。以辣见长的湘菜,茶油不该仅是参与者,也应该是定调者。这种敦厚的色调与口味与淳朴的湖南人一样,值得回味。
刚出锅的茶籽粉。图/卢七星▼
02.
湘西南苗侗族的日常,从一滴茶油开始
虽然茶油已逐渐退出湘菜的日用之资,但从乡村输送的特产里仍然可以瞥见它们固执的身影。
如茶油豆腐干、茶油腐乳,在伴随着辣与发酵口味之后,似乎只有地道的茶油才能缓和这些乡土物产的冲劲,将湖南邵阳、怀化地区的豆干、腐乳与全国其他不产茶油地带的同类产品区分开来,形成了湖南本地独有的乡土口味。
用稻草将蒸熟的茶籽粉末包入铁箍内,制成茶饼。图/卢七星▼
湖南人对于茶油的理解,似乎更加偏向它的乡土感念。湘菜文化研究者江异笑着说:“如果朋友从乡下带来一桶茶油给我,可比送酒要开心多了。”
在江异的脑海中,一桶黄澄澄的茶油不仅可以解口头之馋,也可以用来怀念家乡的山林草野。冬季满山的茶花以及茶籽,虽然近年来,采摘的人越来越少了,但得益于新茶树品种的推广,工业化生产的茶油正在供应市场。
而江异怀念的是,生于山岭间的野生油茶树,它们与桐树一起组成了湖南广饶低地丘陵林缘最常见的林下小乔木。
有些看似野生的油茶树,仍有村民进行照理,只是随着年月的增长,人们已经分不清,哪一片是栽种的,哪一片是野生林了。
将茶饼放入榨膛内。图/卢七星▼
“我们侗族人招待客人都是先上几杯油茶”,通道县自由摄影师吴少武说。邵阳、怀化地区的油茶分多种,一种是以茶油煎炸小米,晒干后,用开水冲着吃。
另一种将茶叶放入铁锅中炒,水冲开后,滴上几滴茶油,放几粒花生米,也呼为油茶。
在巨大的压力下慢慢渗出油的茶籽饼。图/卢七星▼
无论是侗族,还是苗族,早晨的第一口食粮是从茶油开始的。这不仅适应于自家的日常需求,也适应于待客之道。对于远道而来的客人来说,一滴香醇的茶油,最能表达一份地主之谊。
在会同县朗江镇,佘为民挑着刚刚榨好的茶油,用人力三轮拖回家中去,他用陶罐缸子装置茶油是为了延长油的食用时间。腊月临近,忙碌一年的家人们等待着佘为民为一家人挑回最好的茶油。
会同县朗江镇侗民将茶油放入坛内,可以大大延长茶油的贮存时间。图/卢七星▼
对于生活在湘西南武陵山、南岭一带的苗侗族而言,茶油仍然与往年一样,变的是价格,不变的是人们收获茶油时喜悦的心情。
03.
湖南茶油产量在1931年已是全国第一
1931年,为了搞清楚湖南省茶油资源,新成立的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就派出公干王彦、曾仲刚、游彦甫三人分途出发,做实地调查。王彦走西路,自邵阳走黔阳、会同、洪江、晃县、溆浦等县。
曾仲刚走南路,自茶陵走酃县、安仁、新宁等县。游彦甫走中南路,自祁阳走零陵、东安、江华等县。3年后三人得出结论,湖南是茶油资源最丰富的省份,不仅在资源量上,茶油的产量也是全国第一的。
榨坊传承人佘林将茶饼放入榨膛,依靠人力的榨坊在湘西南已经越来越少见,佘林说他们是最后一批坚持土法榨油的人。图/卢七星▼
在交通不甚发达的1931年,沿着湘江、资江、沅江的茶油资源调查耗费了大约3年多的时间。
首次利用经济学、植物学眼光看待湖南茶油的生产、加工,调查者认为湖南全境都适合这种低矮小乔木的生长、栽培,这与深处亚热带腹地的气候与山地环境有关。
正在焙干的茶籽。图/卢七星▼
1934年,在经济调查室的调查报告中,湖南全年生产的茶油有644185担,已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。
除了巨大的内销之外,也沿着湘资沅澧四水向外运输销售,只是与民国时期油类消耗大宗桐油相比,贸易额很少。
经济研究室给出的观察意见是,关于茶油的销售网络甚难统计,内销是大宗,主要用来烹饪,除此之外,也可用来照明。
有意思的是,沅水流域有商号利用茶油与牛油掺合作为机械部件的润滑油,也有掺和碱制作肥皂使用的,关乎这几种茶油的外销统计实难核查。尤其是抗战爆发后,全省柴油来源锐减,茶油作为代替品,消耗量与日俱增。
唯有1936年,由于欧洲等国家在非洲的农业种植园遇到大旱,椰子油产量大减,于是欧美各国工业生产皆转用我国茶油。
是年冬,据湖南海关统计的茶油出口数量在一万吨以上,打破过去各年的出口记录。
通过击打榨膛,挤压茶饼出油。图/卢七星▼
04.
以前茶油靠水运,沅水流域木榨坊林立
虽然内销大于出口,沿着湘资沅澧四水建立的茶油贸易路线依然稳固。从茶油内销较大的沅水流域可见,沿途的辰溪、泸溪、沅陵、常德等县都是沅水流域茶油贸易的水路中转站。
且不说沈从文在沅陵城外看到的整齐的运输商船,这些游荡于沅水中的小划子,运输的是桐油、茶油,然后至沅陵、常德换取盐或棉麻织物,依靠茶油建立的油庄、集市在1934年湖南省银行经济调查室的研究报告中亦有提及。
随着压力的增加榨膛里慢慢流出金黄色的额茶油出来。图/卢七星▼
以沅水边的洪江古镇为例,洪江古镇为湘西桐茶油、木材、茶叶集散地之一。至1934年抗战前,桐茶油贸易依然是洪江的经济支柱。
1940年,洪江茶油的出口量开始超过桐油,从当年的统计数据看,贸易往来最多的是九月、十月,两月分别出口外销茶油24835担和27690担。
所销茶油多来自沅水上游的会同、靖县、晃县等。沿着沅水向下游运输至常德,然后入洞庭奔长沙或者汉口而去。
+
与自然时序同呼吸
文字|钱烨
图片|卢七星
微信编辑|唐兵兵 杨媛(实习生)
文章来源
:湖湘地理 公众号
回复
使用道具
举报
返回列表
高级模式
B
Color
Image
Link
Quote
Code
Smilies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
登录
|
立即注册
本版积分规则
发表回复
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
Copyright © 2001-2013
Comsenz Inc.
Powered by
Discuz!
X3.4
Archiver
手机版
小黑屋
伯乐论坛网
快速回复
返回顶部
返回列表